《绘画与观看》课堂笔记

以下是2021年秋季学期《绘画与观看》最后两节课的一些笔记,这是我在清华选上的第一门艺术类课程,收获颇丰。(不要问我为什么只记了最后两讲,问就是因为懒)

第十四讲:艺术的审美与转型

大卫·霍克利

图像:画家->摄影师->每一个人

人的生命如果有周期,生命是相对的,那么这个周期有不同的阶段特征。中西方各个周期的特征是非常相像的。

特殊性,普遍性

20世纪上半页的“内卷现象”,找不到出口,各种主义打架

美国成为世界老大,艺术从巴黎跑道纽约,“内卷”消散,波普艺术等开始成为主流。

当代性特征:19世纪后至20世纪前,以及从二战后到如今。文艺复兴后转变的过程。

1、对美的疑问

维纳斯只是古希腊美女的一个普遍性的概括,其实不存在

马蒂斯:《戴帽子的妇人》

乔治·陆奥:《春》这两个画家都被称为野兽派。

19世纪中叶,眼光从天国转到地上,丑/不美 也被艺术家开始呈现。现实主义是一种眼光,对真实的观察,而不是一种绘画技巧。

内心、情绪、真实的自我。

西方已经找不到中规中矩表现“美”的艺术家了

毕加索早期的素描也很学院风,很经典,但从中期以后开始立体主义

1917年的《泉》,杜桑,法国艺术家

杜桑 1919年 给蒙娜丽莎加上了山羊胡子

安格尔的《泉》,古希腊的美

总结:从19下半叶开始,随着科学技术发展,世界观变化。

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,不再依赖于焦点透视

歪曲、丑化、替换、调侃。阻断人以前的审美经验,割断十全十美的古典审美,重新面对真实世界,

2、抽象与波普

世界艺术史内,波普艺术还存在,一代两代三代。。。 抽象艺术非常小众了。

格林伯格:音乐必须像音乐,绘画必须像绘画。绘画的标准就是平面的,二维的。

古人告诉你,这儿是一个通往天国的舞台,对人起到洗脑和教育意义。

波普艺术,没有“创作”,直接拿来画报、产品说明书,展现美国的消费场景,消费生活,都是一次性的,所谓的崇高,所谓美,和日常用品的差距就越来越小。古代的名画、经典符号都可以拿来当包装纸。

安迪沃霍尔,绘画给老百姓看,艺术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,

抽象和波普艺术:一个想奔向天国,一个想奔向消费,民间,世俗。孪生兄弟走上了不同的方向。
20世纪的两大奇观 ↑

3、观念与符号

话语构建显示

福柯:话语限定物,反过来讲,限定物的话语,规训的语言,权利的语言。话语的作用性之大。
《这不是一个烟斗》文本的存在和图像的存在可以相反

克瑟斯:三把椅子(符号、实际、照片),三种存在的东西构建了罗兰巴克说的实际上真实的三种存在:图像、话语、物品本身

人们通过图像和话语对物品有所接触,物体本身不再重要

今天的世界,从图像的层面,从话语的层面看到了两种真实的存在,这两种存在是被高度符号化的。
语言的规则,我们生活在世界上,运用了老祖宗定下的规则,规则是先天的,符号是可以替换的。“我爱你”通过符号的替换可以不断提高信息的刺激力

质疑->内卷->输出

柏拉图的精神:理念可以决定一切,可以支撑一切

亚里士多德:理、实物、表象和和谐统一的

19世纪画家,艺术的美来源于自然,又高于自然的美

丑化、扭曲、替换

符号的打散、组合,衍生新的意义

以前:艺术家和公众直接交流,沙龙模式

如今:资本模式,公众和艺术家无直接交流,资本收藏艺术品

现代没有人教你素描、技巧,都是教观念

通过对西方当现代艺术的描述,以及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周期,虽然时间短不一样,但是有普遍性的对应。元代之前是重要的技术构建时期,技术方式已经定型,西方的技术构建时期300年,中国500年,魏晋时期开始到宋基本完成,描、皴。

19至20世纪上半叶,是语言转换阶段,语言方式不一样。元四家也是这个时期,(画的还像个人)之后人就不像人了

变成孤立的,一个个的,有指向性的符号,中国是清代,四王也是符号化。我称之为系统的周期性变化,青年特征(学习),中年特征,老年特征(固执,狂妄)。文化系统中都会存在这个周期性变化。

下一节课讲错周期现象

第十五讲:错峰的周期

上节课将观看方式的差异,下方文艺复兴后如何构建观看方式,又如何被印象派推翻,所谓的当代艺术(今天我们对当代的理解并不是一致的)。

这节课里,找到观看方式的某种源头,DNA似的。这个课不是仅仅讲如何欣赏美,重点是分析,不仅仅是感受性的描述

统治世界的:除了物理性的客观的存在,还有话语性的存在,看不见,但是感觉到它的力量。还有图像,当今主要来源就是图像。 作业一定是一个判断、一个分析,重要是判断能力,分析能力。

1、他山之石:德先生与赛先生

19世纪末20世纪除,中国历史出现裂变、转型、时间节点。重大的变化

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,水晶宫,工业化的建筑,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所有成果。英国邀请中国参加,李鸿章拒绝。

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,失衡,中国日益衰落,西方蒸蒸日上。清政府尝试改良,1860年洋务运动,比明治维新还要早。

中国从向日本学习开始,荷兰成了世界马车夫,住在海洋贸易通道,西方文艺复兴的科学知识,天文物理逐渐传到日本,日本的知识分子很大震动。司马江汉,江户时期的天文学家,最初向中国学习,逐渐把学习重点挪到了西方。黑田清辉创立白马会,“在阳光底下写生”。

西方“维纳斯”绘画、雕塑里故意将人的四肢拉高,黑田清辉的《智、感、轻》也是这样,改造的不仅是科学技术,还有文化、人种,希望“脱亚入欧”。

川端美术专科学校接收了很多中国留学生。
启蒙运动,破坏君权神授,德拉克罗瓦“自由引导人民”,

康有为奇葩在:想维系皇权的保守的维新人士,三次乡试,百日维新又失败。张勋复辟,又参加辫子军的争辩,希望能当上宰相。失败后逃到美国公使馆,政治上一辈子失意,写下《万木草堂藏画目》。唯一实现的就是绘画艺术上的抱负。但是他提出:中国绘画艺术必须走写实的道路。

陈独秀 “打倒四王,必用写实主义”,鼓吹德先生、赛先生。其主张与康有为是一致的。1919年时,五四运动。真正付诸行动的是两个人:林风眠和徐悲鸿。林:“介绍西洋艺术,整理中国艺术,调和中西艺术,创造时代艺术”。林风眠1925年从法国留学回来,蔡元培钦点的,北平艺专的… 。蔡元培给徐悲鸿安排了南京的中央艺术大学职位。徐悲鸿的… 。两个人代表了两种发展,林风眠还是在西方印象派基础上的引入和介绍,强调型,他再整理、调和中国艺术上身体力行,是一个很好的画家,但不一定是很好的老师。徐悲鸿”素描是一些造型的基础“,《九方皋》的马有光影、结构、透视,都在画面上,和传统国画不一样,是平面的。

在徐悲鸿和林风眠两个人之间,五四运动,中国的启蒙运动,陈独秀倡导的德先生、赛先生,徐选择了赛先生。徐悲鸿1945年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,代表赛先生,代表了科学的一路。中国需要这东西。德先生的到来是中国19世纪初的最重要的东西。理性精神的吸收,这恰恰是中国传统闭关自守的弱项,取长补短,有选择地接收。

2、现实主义之路

巴比松、库尔贝,现实主义具有批判性,在技法层面安上没有多大区别,将眼光落到了日常劳动的农民、工人,从皇权转向了平民阶层。米勒《拾穗者》。

1931年鲁迅,介绍德国的珂勒惠支,版画表现下沉的、普通的劳动人民,表现人性的力量,通过“木刻讲习会”,培养了中国新的艺术力量,版画可以复制,具有宣传的力量,

蒋兆和:表现贫苦人民的现状,与杜甫的 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 类似。1942年延安文艺交流会,在毛泽东,指出中国艺术在特殊时期必须明确方向:艺术要为大众服务。学习光影等只是技术性的学习,必须要找到中国艺术在本土生长的路径,要画劳苦百姓。这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的独特的选择。

韩国、日本按照西方艺术的节奏在走,接收了赛先生和德先生

中国只接受了赛先生。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,是人类艺术史里面自然地在中国发货所能的另一种故事。

3、提问讨论

透过现象看到绘画的内在。绘画作为一种现象呈现给我们的时候我们

中国的改革开放前,只知道安格尔、德拉克洛瓦。开放后所有艺术一股脑全过来,中国在改革开放后,对文革时期的产生一种反思,伤痕美术、伤痕文学。囫囵吞枣,消化不良,通过中国的文化土壤,过滤了一部分,如行为艺术等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,如公共艺术,与城市化改造是结合起来的。本质上是对西方艺术的回响。

4、总结

从原来的欣赏之美,对自然的欣赏,对艺术的欣赏。今天,不是去欣赏、去懂,而是知道如何去审美,

从自然之美,到艺术之美,到审美之美。

康德:不是理性判断,而是情感判断,

模仿之美:从大自然中提取出来,被艺术家们表现。

现在,产生迷惑:这个东西美吗?比情感判断更深一层的逻辑,理性判断。

具有普遍性,无功利性。

审美判断的第一个条件:普遍性

对审美判断的第二个条件:无功利性、无利害行

今天我们需要更谨慎的立场,更多的知识去判断。在知性的层面判断艺术品是不是好的。不再是评价 “美不美” 了。好的艺术品也可能是丑的。这张画虽然不美,但是它是好的艺术品。真实之美。

好的艺术首先是真诚的,带有意义的,是能被大家承认意义的。形式,形式带来的美感,

好的艺术,在人和自然里寻找自己的位置,感到自己的渺小,虽然渺小,但又渴望自己能做些什么

审美的概念变了。

福山《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》,历史的最终端是人的精神的自由,原来的审美叙事终结了。历史的终结是黑格尔提出的,福山将其发扬光大了。黑格尔 “历史的起源在东方,准确来说是在中国。” 他认为中国是整个文明史的起源,但是落在欧洲,西方吸收了各文明的力量,形成了太阳,历史在这里终结。

所有西方人基本还会透视法的出发点。19世纪初的预言:我们的西方还有美洲大陆,那边可能会出现新的历史。

中国的观看方法不是线性的,生命是循环的,中国不会用否定之否定,中国是内陆型的文明体,西方是海洋性的文明体。中国一辈子求的就是安定。农耕社会。士农工商。

文艺复兴的焦点透视是“从我的角度看世界”,对人的深刻认识,我是谁,“我思故我在”,对“我”自身的反思产生了缺陷的认识。“我” 需要自我救赎,产生理性的力量,认识到自己的不足。汽车是腿的延长,眼镜是视力的延长。工具理性。这是西方的。

对于中国,最重要的是直观,体悟,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。追求整体,西方是二分法,中国不要光影,追求形的完整。

观看之道、审美之美。周期。焦点透视。我走开了,你走到我的位置,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。即便毕加索搞立体主义,本质还是焦点透视,立场是不变的。

太阳从中国升起,落到欧洲;从欧洲升起,落在美国;在美国升起,又落回中国。

黑格尔:将中国艺术称为象征性艺术(史前艺术)。古希腊艺术是古典性艺术,形统一。浪漫型艺术: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,贝多芬等(黑格尔自己所处时代的艺术)。

中国的古典艺术在唐宋,如何看待世界,属于古典型艺术,是艺术的青年期。

艺术的中年期:稍微有些随心所欲,成熟了,浪漫型艺术,19世纪法国印象派,德国20世纪初表现主义艺术。具象的

这个历史可能因为生命的某种属性而变得可以从头再来。

建议大家看看 梁启超“少年中国说”。少年强,中国强。19世纪末20世纪初,中国没落腐朽。太阳重新照耀中国。

Author

Ding Yang

Posted on

2022-02-24

Updated on

2024-01-27

Licensed under